反思平台型媒体的“流量崇拜”与生态治理发表时间:2019-03-11 00:00 作者/何天平 来源/青年记者(ID:qnjzbj) 来源/反思平台型媒体的“流量崇拜“与生态治理 伴随作为底层逻辑架构的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入地作用于媒体融合转型,“新媒体”逐渐从一种独立的媒介形式走向趋于普遍的媒介建制,平台化发展构成一种内在动力,并催生平台型媒体的广泛构建。 无论是原生互联网平台还是正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基于流量价值驱动的多入口、多业态平台属性,令过去传统媒体的运营逻辑面临失效的危机。 不管是出于“扭亏为盈”抑或“自负盈亏”的目标,勃兴中的平台型媒体显然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而在公共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张力作用,也使得平台型媒体的规制和治理议题呈现出相应的复杂性,体现阐释的重要意义。 作为普遍实践的平台型媒体转型/发展 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为媒体形态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新媒体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生产等特点为媒体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多样路径,相比传统媒体以“机构”为中心的传播体系构建,新媒体则更重视“人”这一基本社会要素,体现出极大的开放度和灵活性。 强调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属性的平台型媒体被认为是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故而也构成现今媒体转型/发展的一种热门实践。从内容集纳主导的线性媒体到入口集纳主导的流媒体,平台化策略业已成为理解当下媒介环境至关重要的线索,这在包括报刊、广电在内的传统媒体融媒转型,以及新媒体信息平台、长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原生互联网平台成长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产传播逻辑的变化亦带来媒体经营方式的变化,从时段/版面价值向流量价值的让渡,生成崭新的变现逻辑。而有限的注意力也在无数“入口”和“平台”中被不断分解,成为更稀缺的资源;在同一参照系中,或为拯救经营颓势,或为切割市场份额,“如何更大程度地获取流量”成为各大平台首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愈发严峻的状况:当各大平台为实现存续投身商业化追逐时,势必影响自身社会效益的构建,其作为媒体的公共性底色该如何保有? |